生肖
当前位置:三堂网 > 生肖 > 念佛是谁

念佛是谁

时间:2022-04-09 11:34:46

  学佛弟子几乎每天就要念佛,这也是我们修行重要的一环,念佛可以明事理,可以感悟宇宙真谛,可以看破世间妄虚,总得来讲念佛百利而无一害,不过初入佛门的弟子可能很难会理解念佛的本义,所以要想更好的念佛,一开始就要念“念佛是谁”,等你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之后,你就真的悟了。

  

  初学佛弟子刚学会打坐的时候,内心肯定是静不下来的,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,你需要煎熬,熬过去了就好,熬不过去就接着熬,但是你在这个过程,不能光打坐,内心要念佛,念什么佛?不是念阿弥陀佛,也不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,而是念“念佛是谁?”看上去很深奥,其实不然,念佛是谁的意思就是你念佛是哪一个,你就找到那个谁,不是浅显的阿弥陀佛,而是更深层次的那个“谁”。

  什么时候找到“谁”,什么时候就开悟。找不到,一天要找,十天要找,百天要找,千天要找,万天要找。一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,都是在找这个。什么时候找到,什么时候就成才了。不能要求速度快,那是骗人的法门。修真正的法门,要自己努力用功。不要有拔苗助长的想法,这是错误的思想。

  念佛是谁,能把一切妄念都斩断了、一切欲念都斩断了,就是斩尽十大魔军,这个“谁”字,就是金刚王宝剑,什么都斩干净,什么都没有了。并不是执著那一个地方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有所执著,就是人心。无有执著,就是道心。打坐不参这个“谁”字,妄想就生出来,这样不会开悟。参话头就是以毒攻毒,用妄想来控制妄想,也就是用一个妄想去调伏多个妄想,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时,转身处便是开悟时。

  阅读推荐:能见佛光的四种宿缘 能见佛光的三种现因 念珠的功德

  谁在念佛是什么意思


”谁在念佛“四字,最着重在个“谁”字,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。如穿衣吃饭的是谁,痾屎放尿的是谁,打无明的是谁,能知能觉的是谁。不论行住坐卧,“谁”字一举,便有最容易发疑念,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。故谁字话头,实在是参禅妙法。但不是将“谁”字或“谁在念佛”四字作佛号念,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,叫做疑情。有等将“谁在念佛”四字,念不停口,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。有等胡思乱想,东寻西找叫做疑情。那知愈想妄想愈多,等于欲升反坠,不可不知。

  念佛是谁到底怎么参!他们讲……


不能用心意识去参,因为心有善恶之分。在“谁”字上追下去,怎么个追法呢!能不能想具体的形象或抽象的思维,我问某某,他无言以对。参念佛是谁,我的难题是:不能思维具体或抽象的形象;一心在“追”字上追又上火;不追不思维,又根本逮不住或持不住“谁”,所以便妄想纷飞!答:念佛是谁呢?要在念头上参,一个字一个字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单单的的字字分明。“念佛是谁呢?”是自己问自己,这一句问下去,“念佛是谁呢?”这一念是清清爽爽的,疑情是厘厘明明的,整个身心处于疑情的状态。这一句问过了,若没有妄想,可以停一会再问第二句,停的时间长短自己掌握,太猛了会受不了,会上火,太缓了效果不好,也容易打妄想,自己要掌握好。要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参,千万不能用力气来参,心不要急,念念分明心心清彻地参。 参禅是不懂想弄懂,不明白想弄明白,从而追究审问。也就是说,参禅就是以追究审问为主的,追究审问就是参禅。追究审问的基础是什么?就是不懂不明白不清楚。若懂了明白了清楚了,也就不用追究审问了。通常所说的思维,是要思量分别比较东想西想的,念头是一个接一个很多的。追究审问是只追一个问题,只有一个念头,比如参念佛是谁,就只有念佛是谁的一个念头,若有第二个念头就是妄想了。当然,这个念佛是谁的追究审问的念头,是可轻可重可缓可急的,这要看具体的情况自己掌握。我们还要知道,这个念佛是谁的念头是以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为基础的,好比高楼大厦是建在地上的,是以地为基础的。念佛是谁是以不明白为基础的。若念佛的是谁不追究了,剩下的是什么?是不明白。我们同时还要知道,不明白本身不是禅。若光是一个不明白,不追究审问念佛的是谁,刚停下来的时候工夫还在,时间久了工夫就退了就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,追究审问才有禅,才叫参禅。 对于不实实在在用功,把参禅当成做学问的,在此就不多讲了。 关于心意识的问题,其实,对于刚开始参禅的人来说,离开了我们这个每天二六时中都在用的妄想执着的心意识,你用什么去参?离开了心意识的大概只有两种,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或砖头瓦块泥土等类物质,再就是已经大彻大悟的人。简单讲,我们一个人就一个心,一天到晚用的就是这个心,一个人没有两个心,用功当然也是在这一个心上用。若离开了这个心,就与自己没有关系了,还谈什么用功!当然,对于凡人来说,心与身是联系在一起的。用功的过程中,身心都是会不断变化的,用功的过程,也就是身心得到不断转化的过程。最根本的,是要不断用功就行。开悟的人也并不是就没有心了,他的心是去除了尘垢的真如佛性的心。 关于能不能想具体或抽象的形象的问题,我们要知道,打妄想是一个念头,参念佛是谁也是一个念头。不同的是,参禅的念头是专一的,妄想的念头是杂乱纷飞的。参禅的状态是身心处于疑情的状态,妄想的状态是身心处于喜怒忧思……等种种的状态。参禅是不明白念佛的是谁,但又一定要弄明白,自己问自己:念佛是谁呢?这样一追问,整个身心就处于疑情的状态中。要把住疑情的这个“场子”。心不外驰,要“看”住自己。若有妄想或心不专一,就再问一句。总之,心是在话头疑情上面搞,当然也要知道自己的工夫是对是错是进是退,要知道自己身心的状态是好是歹,心是在“自己”这方面搞。另外想一个形象是无中生有是向外驰求是打妄想,绝对是错误的。 话头一追究,整个身心就处于疑情的状态中,也就是说,这时,身心的状态就是疑情的状态,疑情的状态就是身心的状态,不需要别的形象。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心的状态,心中有数,否则,禅也是没办法参下去的。 关于“谁”字,说来话就长了,在此只简单讲一讲。1.单参一个谁字是不行的。2.‘谁’字前面是一定要加定语的,如念佛的是谁或拖死尸的是谁。单单的一个‘谁’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这应该是简单的常识!3.祖师的公案成千上万,带‘谁’字的话头其实是极少的,那么多不带‘谁’字的话头,一样可以开悟的。4.带‘谁’字的话头当然是很好的。比如念佛是谁的这个‘谁’字指的是我们的真如佛性,所以带‘谁’字的话头如念佛的是谁,是直达心源的,参得好是可以彻悟的。5.虽然‘谁’字指的是我们的真如佛性,但这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来说,都只是听来的或学来的一种思想认识或知识,真正的真如佛性,没有开悟的人是从来就没有见到或感觉到的,只有大彻大悟的证得了自己的真如佛性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道的。所以,对于普通的人来说,念佛的是谁是不明白的!更详细的解释请看我写的《参禅入门65题》参禅入门65题

  怎样参“念佛是谁”


怎样参“念佛是谁”?
——虚云和尚谈用功办道方法
古代祖师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如达摩祖师的安心,六祖的惟论见性。只要直下承当便了,没有看话头的。到后来的祖师,见人心不古,不能死心塌地,多弄机诈,每每数他人珍宝,作自己家珍,便不得不各立门庭,各出手眼,才令学人看话头。话头很多,如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”,“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我本来面目”,等等。但以念佛是谁,为最普通。
什么叫话头?话就是说话,头就是说话之前,如念“阿弥陀佛”是句话,未念之前,就是话头。所谓话头,即是一念未生之际。一念才生,已成话尾。这一念未生之际,叫做不生。不掉举、不昏沈、不着静、不落空,叫做不灭。时时刻刻,单单的的,一念回光返照。这“不生不灭”,就叫做看话头,或照顾话头。
看话头先要发疑情,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。何谓疑情?如问念佛的是谁。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,但是用口念呢?还是用心念呢?如果用口念,睡着了还有口,为什么不会念。如果用心念,心又是个什么样子,却没处捉摸,因此不明白,便在“谁”上发起轻微的疑念。但不要粗,愈细愈好。随时随地,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,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,不生二念。若疑念在,不要动着他;疑念不在,再轻微提起。初用心时,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。但切不可生分别心,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,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,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。
“念佛是谁”四字,最着重在个“谁”字,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。如穿衣吃饭的是谁,痾屎放尿的是谁,打无明的是谁,能知能觉的是谁。不论行住坐卧,“谁”字一举,便有最容易发疑念,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。故谁字话头,实在是参禅妙法。但不是将“谁”字或“念佛是谁”四字作佛号念,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,叫做疑情。有等将“念佛是谁”四字,念不停口,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。有等胡思乱想,东寻西找叫做疑情。那知愈想妄想愈多,等于欲升反坠,不可不知。
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,忽断忽续,忽熟忽生,算不得疑情,仅可叫做想。渐渐狂心收笼了,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,才叫做参。再渐渐功夫纯熟,不疑而自疑。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,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,单单疑念现前,不间不断,这才叫做疑情。实际说起来,初时哪算得用功?仅仅是打妄想。到这时真疑现前,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。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,很容易跑入歧路。
(一)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,若稍失觉照,便陷入轻昏状态。若有个明眼人在旁,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,一香板打下,马上满天云雾散。很多会因此悟道的。(二)这时清清净净,空空洞洞。若疑情没有了,便是无记,坐枯木岩,或叫“冷水泡石头”。到这时就要提,提即觉照。觉即不迷,即是慧;照即不乱,即是定。单单的的这一念,湛然寂照,如如不动,灵灵不昧,了了常知,如冷火抽烟,一线绵延不断。用功到这地步,要具金刚眼睛,不再提,提就是头上安头。
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:“一物不将来时如何?”州曰:“放下来。”僧曰:“一物不将来,放下个什么?”州曰:“放不下挑起去。”就是说这时节。此中风光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不是言说可能到。到这地步的人,自然明白,未到这地步的人,说也没用。所谓“路逢剑客须呈剑,不是诗人不献诗”。
本文标签: